梅童鱼,典故?

5天前 (09-09 01:30)阅读3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6370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527404
  • 回复0
楼主

梅童鱼,典故难寻,却藏着一份童趣。"梅"指的是节令:梅子熟的季节,也是此鱼最肥美的光景;"童"指的是体型:梅童长得童稚可爱,最大的也不过10公分左右,头很大,浙有句歇后语"一篓梅童——都是头",不识货的可能以为它是小黄鱼,稍微懂点的则容易将它和大黄鱼苗混淆,但事实上,它就是这个长不大的品种,和小香猪、茶杯泰迪一样,都是小巧可爱的食用鱼类。

梅童鱼与小黄鱼的区别

体型尺寸:小黄鱼比梅童鱼略大,梅童鱼一般长4-10厘米,最长达20厘米;而小黄鱼体长约20厘米,最长可达40厘米,就这点啥都有,得看你是想养宠物鱼还是做美食了。

头部特征:梅童鱼头部大而圆顿,吻短而圆钝;小黄鱼头部则大不圆顿,闭口时唇部较尖,有点像两位性格迥异的小主儿,啥都不说,鱼不说,画个对比图就明白了。

尾部构造:梅童鱼尾柄细长,尾鳍呈楔形;小黄鱼尾柄较短,尾鳍呈双截形,就这点说不清道不明,得亲自去比较才算明白。

如何挑选新鲜的小鱼

视觉检查:看鱼的眼球要饱满,角膜透明清亮;鳃盖要紧密,鳃色鲜红,都是新鲜鱼的标志,有哪里不对劲的,别把鱼带回家。

鳞片观察:鱼体表鳞片易脱落,不完整且有破皮的,立马可以判断这鱼不新鲜了,就这点说白了,老鱼家可不能放过。

肉质判断:鲜鱼的肉质紧实有弹性,掂在手上能摸出鱼尾的弯曲;老鱼的肉质软松散,手指一按就陷进去了,啥都有,这点得牢记。

梅童鱼的特点与用途

据说没有乱刺:梅童鱼虽然头部刺多,但由于肉质瘦而少,别名"大棘头",不过这倒是说得通,毕竟是小鱼嘛。

饮食选择:主要食用鱼身肉,除了红烧、干炸,还可以做鱼肉馅、鱼丸子等,要是喜欢先食,煎咸鱼也是不错的选择,据说是小鱼中的上品。

营养价值:富含磷质,是养脑的滋补品,国内食客们都是美食高手,价格自然不便宜,S场价一般在110-140元一斤之间,买鱼可得留意,这价格的确有点咬人咬牙。

与黄鱼的区别

黄鱼也有个"大眼睛"的别名,与梅童鱼形成鲜明对比,黄鱼的正常尺寸比梅童鱼大得多,身长约20公分,休重200-300克,体型侧扁,体背暗红色,腹部橙黄色,尾柄长为其高的两倍,口宽而歪斜,上下颚略相同,头及身体被栉鳞,鳞很大,背鳍及臀鳍鳍条膜上面有2/3以上被圆形鳞,臀鳍鳍条低于10个,就这点说不清道不明,得亲自去对比才算明白。

梅童鱼的分类与栖息地

梅童鱼又称"高比例、细眼"的鱼类,它的头疼而圆钝,双眼却较小,并且无上眼睑,尽管身长一般在9-14公分,休重也仅有16-50克,但它的高比例在较大鱼体中依然可见一斑,鱼身形较为侧扁,尾柄长细,体上端呈暗红色,下边腹侧艳淡黄色,背鳍棘部边沿及尾鳍尾端灰黑色,口大而斜,嘴角以应眼的边缘,全身被鳞,鳞易掉下来,侧线比较发达,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将背鳍分为两部分,棘部由8根鳍棘构成,呈三角形,底材短;鳍条部似正方形,底材长,臀鳍具2棘,尾鳍契形,就这点说不清道不明,得亲自去对比才算明白。

梅童鱼栖息于临海、河口和海港的泥或砂泥底泥海域,通常不进行远距离洄游,属于温带淡水鱼,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江海、南海总数较多,常见的捕捞方法包括流刺网钓具打捞和底拖网钓具,梅童鱼和小黄鱼都富含蛋白质、矿物和维生素,对身体有非常好的滋补功效,就这点说不清道不明,得亲自去体验才算明白。

梅童鱼的学名与特点

梅童鱼(学名:Hemiramphus far)是一种海洋性鱼类,多分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岛屿,它们通常体形较小,长度不超过20厘米,梅童鱼身体表面有一种类似条纹的装饰,背部浅灰色而腹部暗褐色,眼睛大而圆,这种鱼的特点是在背鳍和臀鳍之间有一根明显的黑色线条,因此又称"黑线梅童鱼",梅童鱼以潮汐涨落、珊瑚礁海床等为生活环境,主要以小型甲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就这点说不清道不明,得亲自去观察才算明白。

梅童鱼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小鱼类,无论是作为宠物鱼还是食用鱼,它都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可爱的特质赢得了众多鱼迷和美食爱好者的青睐,如果你对烹饪有追求,或者想拥有自己的小水下朋友,梅童鱼绝对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选择!

0
回帖

梅童鱼,典故?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