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它标志着昼夜时间开始逐渐变长,阳光开始变得更加强烈,雨水也逐渐增多,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关于夏至的古诗与谚语,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展现了古人对夏至节气的感受与描绘。
夏至的诗词
-
《夏至》——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这首诗描绘了夏至节气的喜庆氛围,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场景。
-
《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这首诗简洁明了,表达了夏至时节阳光强烈、万物茂盛的景象,以及人们对节气变化的感慨。
-
《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这首诗通过对夏至时节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炎热的夏日里的苦与乐。
-
《夏至后得雨》——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彗。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这首诗以雨后田野的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
《观刈麦》——唐·白居易
《观刈麦》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麦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贫困的关怀,以及对自己无功无德却能过上优渥生活的愧疚之情。
关于夏至的谚语
-
“夏至雨点值千金”
这句谚语出自《新唐书·邓洽传》,原文是:“雨至夏至,雨至千金。”意指夏至时节的雨水非常珍贵,值得千金。
-
“一阴生”
这是古代对夏至时节的描述,指的是节气转换的时刻,阳光开始变得更加强烈,阴影逐渐缩短。
-
“夏至后昼短夜长”
这是古人对夏至节气变化的总结,强调了夏至之后昼夜时间开始变长,白昼变短,黑夜延长。
-
“夏至雨来正百姓闲”
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人对夏至时节雨水增多的观察,认为这是百姓可以休息的好时机。
-
“夏至后天热人难耐,雨过天凉人又欢”
这句谚语描绘了夏至后天气炎热难耐,雨过天气凉爽,人们的心情也随之转好。
关于夏至的古诗赏析
-
《夏至》——宋·范成大
- 赏析:这首诗通过“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夏至节气的喜庆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老翁与儿童的欢乐场景,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心情。
-
《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 赏析:这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诗人以“今日一阴生”总结了夏至时节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感悟。
-
《夏至后得雨》——宋·苏辙
- 赏析: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对雨后田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奈与感慨,诗中“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身田产的辛苦耕作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
《观刈麦》——唐·白居易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麦收时节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农忙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对人民贫困的关怀与同情。
关于夏至节气的古诗
-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宋·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这首诗通过对夏至喜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禾收成的喜悦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
《咏廿四气诗 · 夏至五月中》——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这首诗通过对夏至时节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节气变化的壮观景象。
-
《夏至》——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这首诗与前述的《夏至》相似,同样描绘了夏至节气的喜庆氛围。
-
《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这是权德舆的另一首关于夏至的诗作,同样简洁明了,表达了对节气变化的感慨。
-
《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