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豆腐怎么做,客家酿豆腐的制法?
1.豆腐切成三角块(切方块也可以),将香菇末加入切好的肉糜中,加少量生抽与盐调味。
客家酿豆腐
2.用小勺在中间挖出一个洞,将调味好的肉糜嵌入其中。
3.平底锅中抹少量的油,将豆腐块放入锅中煎,其它几面煎成焦黄后,再翻面到有肉馅的一面略煎。
4.煎豆腐的同时制作装饰用的青菜花,用剪刀剪下青菜的根部。
5.将青菜花放入煮开的盐水中氽烫熟。
6.豆腐煎好后盛出待用,将调料汁放入锅中煮沸,浇在煎好的豆腐上即可。
主料:
豆腐1块
辅料:
猪肉100g
蚝油适量
盐适量
步骤 :
1· 把猪肉剁碎,加入花生油、盐、鸡粉、酱油、胡椒粉,搅拌均匀,再打一点水进去。
3· 把豆腐中间挖一小块出来,最好挖成半球形,小心不要把底挖穿咯。
4· 把调好味的猪肉碎酿入豆腐孔中。
5· 在平底锅内放入油,把酿好的豆腐放到锅内煎。要煎到六面金黄。
6· 在碗内放入水,调入盐、酱油、蚝油、胡椒粉、鸡粉、玉米淀粉搅拌均匀,成为混合酱汁。
7· 在煎好的豆腐中加入混合酱汁焖。
8· 焖到收干汁,最后撒上葱花即可。
河源车田客家酿豆腐做法?
酿豆腐的准备材料:
豆腐(北)1块、小白菜150克、虾皮少许、香油1/2汤匙、盐2克、家乐浓汤宝(老母鸡汤)15克、葱10克、姜10克、胡椒粉1茶匙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食材备齐。
2、豆腐切小块,小白菜洗净切段。
3、锅加水,下入葱段,姜片,虾皮,烧开。
4、下入豆腐。
5、加入家乐浓汤宝,煮2-3分钟。
6、下入小白菜,烧开关火,淋香油,撒上胡椒粉,盐,调味。
7、最后出锅即可食用了。
1、主料:五花肉500克、河蚌400克。
2、辅料:食用油10毫升、生抽30毫升、冰糖15克、料酒50毫升、生姜6片、小葱3根、八角2个、老抽10毫升、白酒10毫升。
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豆腐作为一种豆制品,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其制作过程主要有三道工序:磨豆成浆、煮浆凝固、塑形成品。
车田豆腐的制作亦被评为“龙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磨豆成浆已经很少使用石磨,通常使用电磨或打浆机,效率高。
打浆机将大豆粉碎成豆浆,豆浆与豆渣左右分离,然后用纱布(称之为“豆腐滤”)对豆浆与豆渣分别作进一步过滤,首次打浆后的豆渣重新装进打浆机内作二次磨浆,以使大豆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经过过滤后的豆浆直接倒入锅内煮沸。
煮浆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用柴火将豆浆煮沸,二是用蒸汽机将豆浆加热至沸。蒸汽机是通电后将机器内的蒸汽用导管直接导入锅内,蒸汽的高温把锅内的豆浆加热至沸。两种方式最终都是将豆浆加热至沸,但用柴火加热的豆浆,豆腐味道更为香醇,所以许多人更喜欢柴火加热豆浆做成的豆腐。
煮沸的豆浆从锅内倒入缸中时,还要作最后一次过滤,这时“豆腐滤”的孔更加细小,以使最终的豆腐更加嫩滑。
豆浆入缸之后,必须加入卤水(或石膏)——这是一笔点睛之笔。
卤水(或石膏)在这个时候充当催化剂(也可称为凝固剂),经过卤水(或石膏)的作用使豆浆成为凝胶体,这种凝胶体,称作“豆腐脑”。
为了使豆腐的味道口感更香,需要按比例在卤水中添加食盐,卤水与食盐的混合液体叫做“盐卤”,以“盐卤”作为催化剂制作的豆腐叫做“盐卤豆腐”。
添加卤水时,不断均匀地搅拌豆浆,使卤水与豆浆之间融合得更加均匀。
待添加卤水的豆浆温度逐渐下降,缸内的豆浆开始向“豆腐脑”转化,最上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豆浆层,用手捻起,即为腐竹。
缸内豆浆温度逐渐下降时,一边用竹制工具稍作下压,将卤水与豆浆发生反应时产生的酸水挤出,接着便开始将“豆腐脑”倒入铺有纱布、呈格子状的模型中。
格子状的模型被称作“豆腐格”,这种模型通常以木制成,形如九宫格,每一个格形成一块方形豆腐块。
由于卤水与豆浆在转为“豆腐脑”的过程中会产生酸水,所以需要将酸水挤出。在“豆腐脑”依次装满 “豆腐格”后,上面接着再重叠一个“豆腐格”,然后依次向上重叠。最下面的“豆腐格”在压力的作用下,酸水被挤出,“豆腐脑”渐渐结实;片刻之后,自下至上依次取出豆腐格,再从“豆腐格”中取出豆腐块,依次装在定制的篮子内。
装在篮子内的豆腐块,在较低温的环境中放置数小时,使水分尽量散发、晾干后等待炭烤。
数小时后,豆腐块渐干,取出依次整齐摆放在一个用不锈钢制成的豆腐架上面,不锈钢豆腐架的上层,加了一层竹垫,豆腐块便摆放在竹垫的上面。
整齐地摆满豆腐后,将豆腐架放置在已经燃起的炭火之上,以炭烤豆腐块。
炭烤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豆腐块被炭烤到什么程度,以防止被烤焦。
当炭烤到适当程度(豆腐块表面呈淡黄色),立即将豆腐架移下,然后将架上的豆腐一块一块地翻转,让另外一面继续炭烤。
完成炭烤后的豆腐块,两面呈淡黄色,质地比炭烤之前更为结实,散发出豆腐独特的香味。
然后便是收起装箱,整套流程实施完毕,车田豆腐即成。
客家酿豆腐为什么那么出名?你吃过吗?你知道它的做法吗?
客家酿豆腐由来,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徒过来的,他们来到南方,想吃饺子,可是南方人以米食为主,那年代南方没人种麦,找不到面粉,咋办?聪明的客家人为了思念饺子的味道,就以豆腐来代替。
材料:猪前肉.香菇.虾米或尤鱼.哚碎拌匀,再放调味品,选豆腐很重要,既嫩又要干水一点的豆腐才酿得好。
酿豆腐
打开电视,电视里播的是《中国味道》——腌笃鲜。腌笃鲜,属于江南地区特色菜肴。此菜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用料极为简单:春笋、腌肉(腌制过的五花肉)。现场制作的,还加上了蹄䠙肉。咕嘟咕嘟后,打开沙锅。嘉宾情不自禁地说,香!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她说,这道菜承载着对家乡的情感、对外婆的情感。由此,我也想起了我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客家酿豆腐。
豆腐,在客家地区是一种极平常、普通的食物。客家人都应该吃过的,至少,没有吃过豆腐的应该是极为少数。豆腐的做法很传统、很简单。精选大豆(黄豆、黑豆)—晒—脱壳—浸泡—石磨磨出浆—过滤(浆、渣分离),然后将浆放入锅中烧开,第一个产品是豆浆,第二个产品是腐衣(腐竹、支竹),将烧好的豆浆倒进缸内,加入石膏(或卤水,石膏、卤水的调制是关键技术)、盖上盖。打开盖的就是豆腐花,将豆腐花放进专用的格子(用布铺好),用筷子调匀后,再用布包好,盖上盖,用适当的压力一压、挤出多余的水分、成型,这就是豆腐。家乡的豆腐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豆腐(准专业的),街上卖的;一种是交换豆腐,用自己种的大豆、换豆腐。商品豆腐很少,街上卖的只有2、3档,箩框、或架子上放豆腐板、板上是豆腐,是用现金交易的;或豆腐放在水桶里,水桶上面放小木板,木板上放几块豆腐(展示、广告)。当然,是不可能有什么证、照的。另一种就是逢年过节,村里的乡亲在家做的豆腐(业余的),节前将大豆送给他、并交加工费,约好几时来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挑着豆腐走村子,可用现金买,也可用大豆换。儿时吃的主要是交换豆腐。节前或我、或与二弟将大豆送给委托加工豆腐的乡亲,到过节当天的上午就会将豆腐拿回来,或放在盆子里,用水保养,或放在筛子上吊干水分、备用。豆腐的烹饪方法有很多:“壳豆腐”(煎、红烧)、煲咸菜、酿豆腐等。无疑,酿豆腐是最高境界。
酿豆腐,是一道经典的客家菜,年夜饭必备的一道主菜。相信客家人都会知道这道菜的。食材极为简单:豆腐+肉馅。肉馅以半肥瘦的猪肉为主。也有用鱼肉、“拐里”等作馅料的,但,这是衍生产品。
儿时,吃一顿酿豆腐,可不那么简单。即使是比较好的年景,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的。一般是,年宵(不一定有)、端午、立秋、八月(有时是两次,至少会有一次),然后就是春节了(春节至少一次,大年三十晚上)。从记忆开始,似乎酿豆腐都是我掌勺的。最佳拍档是大孙子和奶奶。我掌勺、奶奶烧火(鲁枝、柴草)。做酿豆腐最关键的技术是“壳豆腐”(煎),有点金黄是上品;过了,就焦了、黑了;不到,就没有特有的香味、品相。奶奶说,炒猪肠的火与酿豆腐的火不一样,炒猪肠的火要大、猛,酿豆腐的是要小、匀。当然,调味也是有讲究的,馅料适当咸一点。烹饪过程中,早一点将盐撒在豆腐上,让豆腐里外都入味。奶奶也会适时提醒,要下铲了,避免烧焦。一道标准的客家酿豆腐、或者是家乡酿豆腐:咸、烧(烫口)、肥。后来,回到家里,这道菜也多由我掌勺。
我喜欢吃酿豆腐。只要有酿豆腐的地方(餐馆、酒店、排档),都会点这道菜,但是,都找不到家乡的味道,更找不到儿时的味道。这些年,弟弟回家过年,都会与侄儿在第一时间给我带一煲酿豆腐,是弟弟做的。但是,无论色、香、味,咸、烧、肥,与大哥烹饪出来的,都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如此,这已经是最好的酿豆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