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历经百年的故事,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在蒙自的一个城S外有一个湖心小岛,其中有个秀才就在这个小岛上读书,他的娘子就经常过来给他送饭,送他最爱吃的米线,送的时候需要经过一座桥才能到达小岛中间,所以就取名为了过桥米线。
一碗米线的故事
那是一碗平凡至极的米线,在一条脏乱的巷子里,热气腾腾地摆放在一张又旧又破的小方桌上,那也是一碗让我毕生难忘的米线,每每丧失希望,它都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真诚地对我说谢谢,更应该是我对你郑重地说一声感谢。
那年,我刚刚毕业,离开XX,独自蜗居在一间12平米的老旧小屋里,找定的工作并不理想,但我没有勇气也没有金钱再继续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退而求其次的工作燃不起我的点滴激情,我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浏览各大招聘网站上,简历投了一封接一封,都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没有男朋友,最好的朋友去往异地,孤独和寂寞像那浓重的黑夜吞噬着我软弱的心。
那天,为了办落户手续,我在七月的济南东奔西跑,高温的骄阳和炙热的柏油路让我疲惫不堪、燥乱异常,走进路边一家破烂的米线店要了一碗米线,边吃边自怨自艾,为什么我没有有钱有势的父母,为什么别人就那么幸运,事业爱情双丰收?这时,一个声音虚幻地飘来:这碗米线还吃吗?我抬头看了一眼那剩了半碗的米线,不解地说:"刚才那个人吃完走了。"
你立马坐下,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碗残羹冷炙,看到我惊诧的眼神,你不好意思地解释到:"从昨天开始我就没吃饭,再不吃饭我都快晕过去了。"
黢黑的脸庞,眼睛却很明亮,一身迷彩服,背着打包好的军用被褥,风尘仆仆却掩盖不住你那健硕的胸膛,你说,你刚从部队退伍,怀揣500元来投奔老乡,就想多赚点钱给生病的母亲治病,没曾想,钱和手机都被偷了,老乡也联系不上,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昨天晚上都是随便找了个角落席地而睡。
这半碗米线根本就填不饱你辘辘的饥肠,我又买了一碗米线给你,你有些出乎意料,一连几声对我直说谢谢,我问你,那接下来怎么办?你的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找工作,想办法联系老乡,咱只是暂时虎落平阳,有的是力气,还怕没活干!"我说,干力气活多累呀!你睁大了眼睛:"工作不分贵贱,只要能让我有一个安身之地,只要不犯法,什么活我都能干,只有先吃饱了肚子,才能为接下来的生活做打算。"
吃完米线,你我互道珍重,分手告别,从此以后,我没有再见过你,可你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常闪烁在我的心底,论际遇,我比你好上百倍;论毅力,我不及你的百分之一,在你的映照下,我开始反S自己,我只一味地抱怨工作不如意,却从未投入过任何努力;我见到招聘信息就投简历,却从未有针对性地提升过自己,我时常设想,如果身处你的处境,我又应当如何?
我停止抱怨,重新审视我的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领导交代的事情,工作之余,买了大量相关书籍,熬夜苦读,我的文案得到领导的高度肯定,我负责的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多,原来那份不如意的工作竟然变得有价值起来。
时隔多年,我早已有了心仪的工作,有了爱我的老公和美满的家庭,却始终未曾忘记那碗米线,它象征着即使跌落人生低谷仍旧乐观面对、拼搏再来的精神动力,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艰巨的挑战,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难过的坎儿,那碗米线以及那双明亮的眼睛都激励着我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我赠你一碗米线,你赠我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
当年秀才攻读,其妻子为避免其丈夫食用时过凉,就将汤内倒入热油以保温,其丈夫使用时汤面仍然很热,需用小碗冷食。
就将砂锅内的米线用筷子重置于碗中,米线将两碗架作一桥,有妻子送米线过桥之意,故称过桥米线。
过手米线的来历
过手米线,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景颇族也有过手米线。
特点:米质油润软糯
主料:火烧肉少许,米线500克
过手米线的来历和典故
过手米线起源于德宏州陇川X户撒乡,为阿昌族传统美食,因无需碗筷,直接用手便可食用而得名,十八年前,林正良带着地道的过手米线烹制手艺,从户撒乡拉起寨来到芒S,经营起元汁户撒过手米线店,十八载光阴,元汁户撒过手米线店发展为芒S最具口碑的小吃店之一,而在美味背后,过手米线承载着林正良对于民族味道的坚守,也承载了德宏人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