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了文章的主题:海拔
- 介绍了海拔的概念和分类:它指的是地面上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并明确了其四个不同级别的划分:1500-3500米、3500-5500米、5500米以上以及无明确上限。
- 强调了海拔的高度和人体对高度变化的适应性,在高海拔地区,虽然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都能适应,但也有人可能会因生理原因和身体机能的限制而产生高原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健康,海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地形、地理学和人体适应性的复杂性。
- 提到了我国对海拔的准确度,指出青岛验潮站作为我国高程基准点,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法》的相关规定确定了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推算得到青岛观象山顶的高程为72.260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高程基准系统,并表明了该系统的准确性。
- 讨论了自然环境下的海平面及其变化,海面的潮起潮落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有时会出现风平浪静的情况,此时只有通过确定一个固定且公认的平均海平面才能确定海拔高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通常认为海拔指的就是高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 阐述了人类在不同海拔阶段的生理表现,较低海拔的人群在2400米以下往往能够较好地适应,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会逐渐降低,直到达到一定程度也无法完全适应,而在高海拔地区,即使最富有经验的人也可能因为海拔过高而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逆转的伤害。
- 描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藏民和夏尔巴人的生活情况,说明他们在特定海拔范围内可能存在不同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
- 在文中最后强调,海拔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生物适应性、生理健康状况、地理环境等,由于地球内部的质量不均一和重力场的不规则性,不同地方的平均海平面可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海拔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这篇文章旨在清晰地阐述了海拔的基本概念、分类、适应性和相关的海拔测量方法,并探讨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类比、举例和对比,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读者理解,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引入了文化背景、人类生理特点等额外信息,使读者对海拔的理解更加全面,通过上述编辑和补充,本文的目标达到了传达关于海拔科学原理和多样性的目的,同时也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科学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