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_《国家宝藏》火了,博物馆旅游还会远吗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说到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最为匪夷所思,我觉得抗日战争时期,万家岭大战当中,日本诡异的表现是至今我们都想不通的。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让人事后想想最为匪夷所思的。
我们都知道万家岭大战的时候,日本的106师团被薛岳带领的军队给围住了,而且中国军队在国恨家仇面前,对日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日军被打的十分狼狈,真可谓是损伤惨重,可是,就在薛岳想要进一步对日军进行围歼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这时候之间天空之上,飞来了几架日军的飞机,这些飞机大概投下来了三百名士兵。
对于日本的这种行为,中国军队都是十分的不可理解的。
毕竟这些人对于战争的胜负,是起不了作用的。更何况,从飞机投下来的日本士兵,并没有全部落到日本人所在的战场上。
事实上大部分他们都是被我军给歼灭了,有的落到我军地盘上的,也被我军俘虏或者击毙了。
日军这个行为简直就是在自杀呀。历史上还没有见过这种向战场上投放士兵的先例,不得不说日本人真的是脑洞大开呀。
对于这一个行为,中国军队始终是不理解的。
到了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原来日军106师团被打的基本上已经没有军官了,不管大小军官都已经被击毙了。
一支军队若是没有了指挥官,这支军队很快就会被歼灭的。
日军就是怕106师团,全部会被歼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通过用飞机向战场上投放士兵的方式,来挽救这一支军队的。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理解,有那么多种办法,为何日军偏偏会选用这一种最为奇葩的方式。
最终我们都知道,日军在这一次战役当中彻底的失败了,我们把这次战役叫做万家岭大捷,最终薛岳带领的中国军队,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
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不理解为何日军选择自杀式的方式,向战场上投放军官。
说说"王石坚事件",与大家交流。
王石坚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之初,因叛徒出卖,于1933年5月被国民党逮捕,经受住酷刑,表现英勇。
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包括王石坚在内的在押共产党政治犯悉数释放。
1941年夏,王石坚被委以重任,由延安中央社会部派往西安从事情报工作,重点经营以"龙潭后三杰"熊向晖、申健、陈忠经为主针对胡宗南部的情报线,同时在1941至1947年间,他还建起了以西安为中心,连结北平、保定、沈阳、兰州等地的高层次情报网络,为延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尤其在胡宗南部闪击延安时。
1947年9月,王石坚情报系统中的北平秘密电台被军统破获,报务员叛变,很快牵连到王石坚,随即他第二次被捕,这次没经受住考验,写了自白书,随后他妻儿被释放。结果由于他的叛变,导致他这条情报网上的160多人被捕{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被策反的国民党中、高级军官},并使五人壮烈捐躯,就是著名的"雨花台五烈士"谢士炎、丁行之、朱建国、赵连璋和石淳。
1949年王石坚抛妻别子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并在特务机关任少将,后病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石坚叛变后,他原来最具价值的三个直接下线即"龙潭后三杰"一个也未暴露;他的妻儿也被共产党妥善安置。
熊向晖200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央调查部和党中央从未给王石坚定性。至于为何不给他定性,我不做解释。"
看来谍报行当水深得很,普通人是弄不懂。
《国家宝藏》火了,博物馆旅游还会远吗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通过文博界和传媒界这两个少有交集的领域的碰撞、拥抱,最终以其新型的方式、精良的制作成功引起了人们对珍贵国家文物藏品的关注,成功让文物从沉寂的历史中“活起来”,使文物和文化的生命力在更具新意的传播形式和更加广泛的收到吸引的年轻人当中持续跳动。
而实际上,自从《国家宝藏》开播以来,网络上媒体上好评不断,大家对于这样一种新的文博传播形式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认可。《国家宝藏》这档文博类综艺节目完美实现了“零门槛的文化普及”,用最适合大众传播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故事和观点讲给更多的人听。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从而在假期选择走入博物馆,展开一场文化旅游的盛宴,更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故宫博物院甚至在今年的2月为公众特别开办了“国家宝藏”特展,让在节目中意犹未尽的观众得以在亲身到访博物馆中得到满足。单霁翔院长也在访谈中提到,开年以来,参观博物馆的人流量依旧可谓“人潮汹涌”,甚至越来越多,同时观众在馆内停留的平均时长也达到了2个多小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到故宫不再是为了“景点打卡”,而是为了看某个特殊的展览。由此可见,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数量与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可以说由于人们对博物馆的认可和热爱,以参观博物馆为主的旅游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能甚至是未来旅游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