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行业对大数据、云计算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金融企业架构已无法应对这一挑战,为了满足对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能提升、运维便捷、预算节约、资源集中等一系列要求,金融机构正积极寻求跨平台、分布式架构的解决方案,以下是选择云服务商时应重点关注的核心要素及其相关策略:
- 架构简洁:超融合平台基于现代X86架构,每个节点为融合节点,无需复杂的系统设计和部署规划,仅依赖统一的数据中心硬件环境。
- 开放性:设计原则强调软件即服务(SaaS)特性,充分利用云基础设施,降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成本,实现服务可扩展性和定制化。
-
小型部署: 特定场景下,采用超融合架构对于高效使用资源、减轻数据中心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超融合单节点集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扩展,无需购置额外的存储或计算设备,优化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显著减少数据中心的空间和运维压力。
-
弹性伸缩: 全球化的市场需求促使金融机构以满足弹性的资源需求为导向,超融合平台设计支持虚拟化与分布式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允许用户按需调整资源配置,使得其能够在业务高峰时段预留足够的硬件空间,而在低峰期释放更多资源,以应对业务负载变化。
-
性能与可靠性: 在保证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共享的同时,超融合平台能进一步提升应用性能和稳定性,特别是针对关键业务运行环境,如证券交易、交易清算等高度并发应用场景,超融合采用了多种分布式存储技术,包括分片技术、磁盘冗余、I/O本地化等,通过改善I/O路径短、网络带宽节省等手段,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增强了系统整体性能。
-
快速运维: 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企业的运维工作日益繁重,超融合架构提供了一种集中统一、标准化的运维管理方式,包括弹性多副本技术用于数据保护,以及智能感知、健康检查等功能,通过提高容灾恢复和故障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运维人员操作的便捷性和效率。
-
成本效益: 实现跨越私有云阶段的一站式运维管理,超融合架构不仅有助于控制初期投资成本,还能通过持续降本优势最大化,从整体来看显著降低了IT总体拥有成本,传统IT基础设施通常涉及三层架构:计算层(如Oracle、IBM等)、存储层(如Microsoft Azure、Amazon Web Services等)、桌面服务层(如VMware ESXi/ESXi Director),相比之下,超融合架构整合计算、存储及桌面服务在同一个平台上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幅度减少了管理层级,从而降低了部署、运维成本。
-
注意事项: 为了让超融合架构全面覆盖金融服务需求,还需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拓展CMP组件:相对于传统三层架构,引入CMP(Component Manager)软件组件,协同执行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调度,通过引入计费方案和增值服务等功能,实现私有云更完备的功能和价值。
超融合+云管平台以其简捷的架构、灵活的部署、高性能、敏捷的运维和降低总拥有成本的优势,已成为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企业仍需综合考虑自身业务需求、经济条件、技术选型等因素,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超融合云服务商,并与其他成熟的技术栈如分布式缓存(Redis、Memcached)、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Google Bigtable)、分布式数据库(MySQL、MongoDB等)紧密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私有云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