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模式上来看,西安与成都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成都,西安一直在经历从摊大饼到多点开花的转变,即以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模式为主导,西安摊大饼的发展方式仍以单中心为中心,并逐渐减少对外围地区的扩展力度,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策略的调整,成都逐渐采用了“发展轴”向东向南发展,以及路网建设和城区内部功能分区规划,使得“摊大饼”发展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
西安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由于西安原先的发展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外部竞争压力和人口流动推动的效应,城市发展受限于土地面积和基础设施条件,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力提升,各类人才涌入西安,以及周边卫星城市的崛起,西安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相对强劲,尤其是能源、制造、金融、科技等行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和投资,这种集聚效应明显,放大了西安热力图的整体范围,使其成为全国第二大热力地图。
与西安强大的经济发展相映衬的是,其中心城区内的一些区域呈现出相对弱化的态势,尤其是南北两翼地区,高陵区、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等近郊县并未能共享西安-咸阳之间的热力通道优势,甚至部分区域与西安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感,形成了所谓的“二圈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西安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二是城市道路拥堵、设施不足、人口压力增大等问题,导致这些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政治决策层出于改善城市规划和治理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的考虑,提出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的空间战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域联动机制进一步扩大西安的城市框架,推动郊区县向都市圈或城市群转移,从而优化了全市的城乡分布格局。
上述现象对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安的城市空间战略由行政边界向纵深发展,强化了对外部市场和产业的合作与联系,拓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竞争力,通过调控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西安有效地缓解了当前面临的土地开发和城市运行瓶颈,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安热力图之所以比成都大,一方面是因为其发展进程中不断优化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增强区域协调性和吸引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复杂多变的人口迁移和区域分工状况,共同促成了两地之间显著的城市发展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西安和成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携手共进,共同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