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幼儿园的故事:小朋友们大家好!中秋节快到了,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月亮也会特别圆,我们幼儿园要放假,让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过中秋节。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太阳太多,庄稼都被晒干了,百姓们过得很难,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非常同情受苦的百姓,他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让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百姓造福,后羿的妻子叫嫦娥,他们一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之药,据说,服用这药就能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嫦娥,暂时把不死之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不义的蓬蒙假装生病,等后羿带着大家离开后,蓬蒙假装生病,假装病重,假装不能出门,待后羿带着大家离开不久,蓬蒙便假装病重,假装病重,假装病重...蓬蒙拿着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时刻,她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之药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后,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向天上,嫦娥因为牵挂着丈夫,飞到了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为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告诉他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出剑去追捕蓬蒙,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月亮上还有一个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派人到嫦娥喜欢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的由来儿童故事简短: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不死之药,独自一人飞到了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她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备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到了月宫,非常思念丈夫,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告诉后羿一个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会从月亮中飞下来,回到家中团聚,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月饼的来历神话故事简短:
相传,七仙女回天宫之前,为董永生下了一个儿子,七仙女回天宫之后,儿子留在人间,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儿子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但却被排斥,只能一个人跑到村外的老槐树下哭泣,他的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扮成村夫下凡,哄孩子开心,但孩子一心只想找妈妈,吴刚告诉他有一双登云鞋,可以帮他找到妈妈,在圆月下穿鞋,就能飞到天宫,孩子照做,最终在天宫门口找到了妈妈,为了补偿孩子因缺少母爱而产生的遗憾,七仙女亲手做了香甜可口的仙饼,后来这孩子在朝为官,为了表示对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他让老百姓们也做这种圆月样的饼子,这就是后来的月饼。
中秋品茶吃月饼的故事:
-
中秋节吃月饼传说是:唐初,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李靖凯旋之日刚好就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
-
李渊看到祝捷饼十分高兴,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唐高祖觉着寓意特别好,就定下了每年这个日子全国都要吃月饼来庆祝,后来就行成了中秋节吃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