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与小菜蛾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棉铃虫长而粗壮,雌性个体上有圆形翅膜和两对翅膀,雄性个体则短而细小,翅膀不透明,它们的头部通常呈现出一个椭圆形,双目周围有白色的环状结构,棉铃虫主要以棉花叶片为食,尤其是一些叶片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被侵蚀,在春夏两季的早期,棉铃虫便开始大量吸食棉花的叶子,导致整片作物受到伤害。 相比之下,小菜蛾体型娇小,平均重量约为5-8毫米,体形较为纤瘦,它们的头部也只有一个椭圆形的眼睛,但视觉能力较弱,幼虫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植物叶片,尤其是幼嫩叶片,这使其在抵抗环境压力和植物识别方面更具优势,小菜蛾幼虫为害的方式主要为采食叶片表皮和叶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虫会增加食量,几乎吞噬整个植物叶片,成年小菜蛾在果实成熟阶段会分布在其喜欢的植物根部或树干上,形成密集的群体,大规模地啃食植物。 造成小菜蛾难以防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小菜蛾的生命周期较长,从受精卵到成虫需要数月至一年的时间,这也使得防治工作更为复杂;小菜蛾个体隐蔽性强,起初在其食用行为尚未显著暴露前,往往不易被农民察觉,一旦出现明显的小菜蛾侵害迹象,如叶片上的虫眼增多、出现绿色斑块等,此时幼虫已经进入了第三龄以上的阶段,抗药性较强,成为防治的一大难题。
-
适时防治:针对棉铃虫发育过程中的高峰期(通常是春季和夏季),采用高效且效果稳定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苏云金杆菌、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等,选择适宜的施用时间,避开小菜蛾幼虫的繁育期。
-
利用天敌:通过饲养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等天敌来抑制小菜蛾的种群增长,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其生存压力,通过适当引入该物种,这些天敌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菜蛾的繁殖活动,减轻成虫的数量和范围。
-
成虫趋光性:在田间设置振频式杀虫灯或黑光灯,模拟自然光照环境,对小菜蛾及其幼虫进行定向吸引,减少其在农田内的活动频率和范围,也可以利用生物学原理,通过释放性引诱剂,如黄板,对小菜蛾进行诱捕,从而控制其数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化学农药种类、时间、地点以及充分利用天敌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防治棉铃虫和小菜蛾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提升作物品质,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气候变化,农业科研人员还需要继续深化小菜蛾、棉铃虫等害虫的研究,开发更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