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空心病”情况日益突出,它不仅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且已蔓延至学龄前儿童和成年期人士,尽管近年来自杀事件频发,但成人中的空心病病例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许多人都将抑郁症视为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空心病患者中,许多人并非抑郁症发作,而是由于这种疾病对他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严重影响。 空心病的一大特点在于患者感到缺乏价值和意义,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甚至陷入深深的绝望与困惑之中,在心理学界,对于空心病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个人的心理认知偏差和社会价值观缺陷上,很多人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认同、人生目标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社会导向的价值观念取向——即“他人评价至上”,这使得患者无法接受来自外部的认可与接纳,进而造成心理孤独与归属感缺失,形成一种难以自拔的“空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主要原因是当今社会高度功利化,过于强调物质财富与地位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人的精神需求与内心情感的充实,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未完全适应每个人的真实个性与生活需求,导致人们对自身的内在世界产生认知上的模糊与迷失,人们往往会误以为他人评价、外界期望等决定着自己生命的走向,因此往往不敢面对内心的困扰和矛盾,选择逃离现实生活寻求心灵慰藉。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通过描述他的内心历程,深刻揭示了空心病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生存目的不应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名望的提升,而应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社会对个人幸福的肯定,他指出:“谁能深入了解生活的真谛,体验到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构成的,谁就能拥有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观点启发我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挖掘并坚守内心的宁静和欢乐,追寻一种符合自我内心价值、能够带来幸福和成就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曾著作一本名为《忠诚的奉献》的书籍,该书旨在探讨空心病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探索人生意义、建立社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群的研究,发现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更有可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匮乏,由此推动他们投身于更为卑微的职业,甚至是从事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工作,如普通劳动者、公共服务人员等,以此换取改善自身处境的机会,同时也实现了个体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回归。 “大学生的空心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学会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强化自我认知,以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摆脱“空心”的困境,享受真实的人生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