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大学生平均两小时网络游戏,而众多网友表示两小时是优秀学生了?
关于“两小时时间算是正常”的观点,以一天为例,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睡眠时间通常为8-9小时,加上工作、学习及社交等时间,一日总时长约为16-18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将2小时划分为上午8:00-12:00以及下午5:00-8:00两部分,其整体上基本可以视为2个小时(16小时 - 8小时 + 2小时)的游戏时间,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虽然部分大学生可以将这部分时间合理安排为中午或晚上的休闲娱乐活动,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两小时游戏”对于其他非特定时间段的活动影响,尤其是学生群体。
“适度放松的手段”并不意味着游戏玩家没有负罪感,娱乐活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适度的游戏玩耍对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具有一定积极意义,长时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则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受损,如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情感焦虑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并非无害,而是需要得到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针对大学生群体是否应设定一个合理的“两小时游戏”界限的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
普适性:对于有自制力且目标明确的学生群体,把握“两小时游戏”的边界是可以考虑的,这既可以体现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也有助于维护学业和生活的平衡,每天设定固定的游戏时间后,可适当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连续超过两个时间段玩游戏;通过设置学习提醒、社团活动优先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生活和学习。
-
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愈发认识到健康娱乐的重要性,网络游戏行业也在规范发展,许多游戏公司和高校已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旨在确保适度游戏时间不会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一些互联网平台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游戏,鼓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身心素质:相比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心理健康更加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会处理网络游戏的诱惑和压力,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参加体育锻炼、阅读相关书籍、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也可以有效抵制网络不良影响,塑造健全人格。
-
创新探索:新的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娱乐选择,同时也推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他们在追求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提供了游戏、艺术创作等多种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倡导并实践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挖掘网络游戏的潜在价值。
网络游戏适度化的原则并非排斥,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管理“两小时游戏”时间,既要保证个体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又不忽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既满足娱乐需求,又能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使电子游戏真正成为一种有益于学生的休闲娱乐方式而非日常负担,在这个方面,《人民日报》及其大众评论员应当继续关注这一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观点和建议,为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出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