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戏分级制度的可行性如何?国内游戏分级制度,利与弊如何权衡?国内游戏分级制度可行性评价,优势与挑战交织?
国内游戏分级制度的可行性如何?
首先要指出的是,其实中国颁布过游戏分级的相关规定
在2004年9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游戏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并正式公布《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绿色游戏推荐标准》,这是中国第一套以游戏推广为目的的游戏评测制度。
它依据国外分级标准拟订了有关暴力、色情、恐怖、社会道德、文化内涵等5项静态评测指标,同时出台了7大动态评测指标:游戏虚拟世界的PK行为、非法程序(外挂)、聊天系统的文明度、游戏内部社会体系的秩序、游戏时间限制、游戏形象宣传、社会责任感等。每项指标都分成3个级别来考察。草案表明,针对各项指标,将按照不同的得分,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年龄层次标准,即全年龄段、12岁以上、16岁以上、18岁以上和危险级5个层次。
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规定,为什么?
首先《标准》并非国家强制执行标准,而是作为一种行业推荐标准。导致很多游戏厂商压根就不在意分级这件事,也不认为分级会给经营带来什么影响。所以国产电子游戏到现在都没有打上分级标签,也就导致根本没人理睬这个规定。
国外游戏分级的现状
就以最典型的美国和日本而言。
美国分级制度简称ESRB,如下
而日本是按照标准进行分级的
美国的分级制度是建立在从游戏开发商到销售商到政府到消费者一整套体系上的,在90年代电子游戏刚诞生之时,在舆论导向下形成的完善体系。尽管这样,ESRB依然不是强制性指标,仍然导致了大量青少年在玩着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游戏,比如GTA在美国亲少年的追捧程度非常之高,但这个游戏的ESRB等级是M(17+)。
中国实行游戏分级到底可不可行
最后让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中国到底实行游戏分级到底可不可行?
我认为,短期内不可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游戏市场盗版破解过于严重,资源在网络上肆意流传,谁都可以下载,游戏不经过游戏分销商把控,源头上就控制不住。盗版不绝,分级无望。
第二、游戏开发商的社会责任需要更多的体现,厂商有义务在游戏内容和游戏画面上,给青少年以健康的提示,不能为了赚钱而忘记了道德责任。但看看现在的游戏开发商,都是奔着利益去的,就算游戏要年龄限制也只是在页面下显示一行小字,然后各种衣着暴露的角色和血腥暴力的镜头,这能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吗?
第三、目前中国的游戏发行依然主要以审查制来进行,政府一直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么上架要么下架,而游戏分级标准一般而言是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达不到政府的严格监管的目的。这也是分级一直没在文化部日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