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什么样的人?
苏轼这个人不能等闲视,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经历了什么。通过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推断他的性格品质,是分析历史人物的好方法。
苏轼一生都很传奇。让我们逐渐谈谈。20岁时,苏轼和弟弟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他赢得了考官欧阳修的关注,并获得了进士第二名(本应是第一名)。这证明了他的青春非凡,文采斐然,更多的是他未来从政的曲折之路埋伏笔。
在历史上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之前,苏轼的生活一帆风顺。他在京都很有名。他才华横溢,天性正直。他还喜欢学习美味的食物(所谓的“东坡肉”是他后来被降职时的原创食物)。他喜欢喝茶,交文人。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少谈政治事务,做一个诚实有才华的美女,也许他的生活会更顺利,但也许他的一生会失去很多传奇色彩。
他的性格诚实坦率,不会隐藏自己的心思,王安石贵是当时的宰相,他提出的变法活动,苏轼也敢反对,这说明他是一个不怕权贵,坚持自己独立独立的文人。
王安石敢正言辞地提出变法的要求,不仅在于宋神宗的许可,还在于当时朝廷有许多新政支持者。既然苏东坡反对变法活动,他就站在这些新政支持者的反面,他的孤立就成了事实,这时,他被迫提出在首都担任外职。宋神宗也有爱才之心。经过几次权衡,他被调到杭州担任通判。后来,他负责徐州和密州。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期间,黄河决堤,人民被困。苏轼赶紧邀请动武卫营的禁军,呼吁他们与人民抗洪,并向朝廷出书,要求加强护岸,防止洪水再次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是一个胸襟开阔、能挽狂澜的人。
这些都不是重点。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乌台诗案。这时,他43岁,可以说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差点被杀,逃脱了杀人的灾难。他不断被贬,就像他在《自提金山画像》一文中的自嘲一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他也被抓住了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作为一个从小就雄心勃勃,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这基本上是政治生涯的结束,也是苏轼人生的理想葬送。
但出乎意料的是,苏轼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甚至过于乐观。他的许多著名句子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比如《定风暴·不要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场烟雨任命”,豪迈洒脱的感情油然而生。
当他被贬到惠州时,他没有忘记享受岭南的荔枝,并写了《惠州一绝》“一天吃300颗荔枝,不妨长成岭南人”经典名句,人们从北方被贬偏远的岭南地区,水土不服,吃不下饭。比如白居易到江西后,在《琵琶行》一文中说:"浔阳远方没有音乐,一年四季都没有丝竹的声音。住在附近
苏轼倒好了,居然还想住在岭南吃荔枝,历史上有几位文人可以和这种旷达和风趣相比,恐怕很少。毋庸置疑,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他传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罗曼罗兰有一句经典名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是真正的勇士,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