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街机游戏厅你们是怎么叫游戏人物的?有哪些有意思的本土术语?
当年我们在游戏厅里,面对“电子游戏厅”这个词,玩家们总是忍不住加重语气,仿佛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词汇,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本土化”的称呼,才让人觉得如此暧昧又有趣,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叫法,这些叫法不仅贴近了玩家的日常生活,还成为了玩家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就像“波动拳”这样的招式,根本不会在任何地方都这么叫,太官方了,我们这边却总是用“摩根”来称呼,当然也有的地方会用“放波”或“发波”,至于“气”这个词,那更是普遍的叫法,无论是谁发出来的,都会被统一叫作“气”。
“保险”这个招式,通常是指AB一起按,清理掉周围的敌兵,这个招式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被用上,但在玩家们的称呼中,却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梗,每当看到有人使用这个招式,玩家们都会大呼“保险!保险!”
还有“威一个”、“旋一个”、“放个宝”等诸如此类的绰号,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发音和表达方式,这些叫法不仅体现了玩家对游戏的深入理解,还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街头文化气息。
在通关方面,玩家们也有许多独特的叫法,飞机游戏通关后还能继续玩,而横版过关则意味着游戏结束。《铁钩船长》和《暴风小子》却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则,完全不遵循这个通关逻辑。
“打翻版了”、“打过程序了”、“爆机了”、“通关了”等词汇,在玩家之间流传开来,成为了玩家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些词汇不仅描述了游戏的状态,还成为了玩家之间的“内码”。
游戏币的叫法尤为丰富多彩,有些地方称之为“币”,有些地方则用“牌牌”或“币儿”,即使在同一个城S中,不同的游戏厅也会有不同的叫法,小编曾经问过不少玩家,结果发现“游戏币”的叫法至少有上百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于那些守关的BOSS,玩家们也有独特的称呼,有些地方称之为“老鬼”,有些地方则叫“老王”或“老板”,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玩家的个性化理解,还让人感受到游戏中的神秘感和挑战性。
《惩罚者》中的1P被玩家们称为“耙耳朵”,这个词或许只有四川的玩家才会理解,而2P则被称为“独眼龙”,这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玩家见到只有一只眼睛的都是这么叫的。
《恐龙快打》的玩家们对游戏中的角色和场景有着独特的称呼,恐龙岛”这个游戏名,在网络流行后却找不到相关信息,似乎只有当地玩家才知道这个称呼,游戏中的角色也被赋予了许多有趣的绰号,古里亚”等。
《名将》在玩家们的称呼中被简称为“快打旋风”,虽然后来发现这款游戏的真名并不是“快打旋风”,但这已经成为了玩家们心中的经典称呼,游戏中的四位老大分别被称为“木乃伊”、“警察”、“忍者”、“娃娃”,这些称呼既有奇幻色彩,又充满了玩家的创造力。
《合金弹头》在很多地方都被称为“越南战役”,这是因为游戏中的战斗场景和题材与越南有关,虽然后来才知道游戏的真名是“合金弹头”,但“越南战役”这个称呼依然在港台地区流传。
游戏币的叫法也让人印象深刻,有些地方称之为“牌牌”,有些地方则用“币”,小编曾经统计过,游戏币的叫法至少有上百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使在同一个城S中,不同的游戏厅也会有不同的叫法。
当年玩家们对游戏的称呼充满了创意和趣味,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玩家对游戏的深入理解,还成为了玩家间交流的重要桥梁,虽然很多称呼已经被遗忘,但它们依然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