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介入:这是最常见的成人介入形式,通常发生在幼儿对游戏缺乏兴趣,参与度低或游戏过程中存在冲突时,这时,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时机介入:
a) 当幼儿在游戏中显得无聊无趣、不知所措或无法完成任务时。 b) 当幼儿与其他玩家或物体互动出现分歧,导致游戏停滞或混乱时。 c) 当幼儿尝试使用复杂的道具或技术技能而无法成功时。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帮助幼儿评估当前游戏情境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与教师沟通探讨适当时机进入游戏给予指导。
-
教师介入:幼儿园教师则主要借助平行、交叉或垂直介入方式来进行有效干预幼儿的游戏体验,以下是这三种常见介入方式的详细说明:
a) 平行介入:教师在玩具或材料上与幼儿的操作保持一致,并引领幼儿模仿他人的操作技巧,以辅助其理解游戏规则和技巧。
b) 交叉介入:教师可扮演某一特定角色,如某个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故事线,或参与到另一个角色的角色中去,让幼儿在互动中体验到不同的游戏玩法,并从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c) 垂直介入:当幼儿有严重的破坏性行为、违反游戏规则等异常行为时,此时介入者需立即采取严厉措施,如纠正动作、移除危险物品、或必要时对幼儿进行口头警告、体罚或其他惩罚手段,在此阶段,及时、公正且适度的介入将有助于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并对儿童后续游戏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
具体注意事项: a) 在干预幼儿游戏时,要注意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创造力,让他们的游戏体验更加愉悦。 b) 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交技巧,鼓励他们在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时积极地学习和成长。 c) 在某种程度上,成人不应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过程,而是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实现游戏与个体发展的平衡。
-
教师介入游戏的有效方法: a) 观察: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游戏状态,发现游戏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如游戏效果不佳、角色冲突、操作困难等。
b) 创造引导性机会:基于观察结果,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游戏环节、活动项目或故事角色,引导幼儿通过模拟操作或探索元素等方式,激发其兴趣和潜力,同时融入相应主题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c) 考虑角色设定与游戏策略:选择合适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下协助幼儿参与游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幼儿扮演家长或家长代表,探讨游戏与家庭关系、亲子沟通等方面的主题。
d) 关注游戏脱钩:当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确保幼儿已完全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温和的提醒、讨论或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从角色转换为独立的玩家,避免过度依赖他人影响游戏进程。
-
游戏介入方式多样: a) 只介入游戏的方式强调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短暂的游戏时间,让其在游戏中释放精力、锻炼手眼协调及大脑灵活性。
b) 兼顾游戏与学习的观念:虽然适当的限制对游戏适度参与是有益的,但教师也需要考虑到游戏并非唯一的学习途径,除了游戏本身,学习也包括阅读书籍、观看视频、与同伴讨论、甚至是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c) 教师与游戏双方的协作:教师可以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借助游戏观察力、经验分享以及对儿童游戏习惯、需求的理解,为幼儿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游戏过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成人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需视具体场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实现对游戏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过程中,还需关注幼儿的游戏状态、角色转换、游戏效果等关键因素,以便实现最佳的游戏效果与社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