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多部欧洲范电影,且以欧洲人为主演,现在却很少了?

2小时前 (22:53:08)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3426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68534
  • 回复0
楼主

成龙电影风格的变迁与文化背景考量

为何成龙在上世纪能够拍摄出如《快餐车》、《飞鹰计划》等多部带有欧洲风情的电影,且以欧洲人为主要演员,而如今这样的作品却较为罕见?这个问题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历史原因。

从全球华人的视角出发,结合几百年来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我们可以解读这一现象,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且几乎从未中断过传承,在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时期,中华文化都展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这无疑是一个基本事实。

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似乎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划下了一道分水岭,当时,关内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同化了一个强大的外来文化——女真文化,尽管清朝初期曾试图将关内文化与女真文化相融合,但遭到了关内文人的强烈抵制,这些文人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愿轻易向胜利者低头。

在这样坚韧的文化抵抗下,乾隆皇帝时期逐渐放弃了强行推广女真文化的政策,转而重用如纪晓岚一般的关内文人,这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一次巨大胜利,此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对非中华文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嗤之以鼻的态度。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变数,当中华民族还在为自己的文化自信而骄傲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悄然发生,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尽管中华民族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打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但文化上的自信却并未因此而恢复理性,相反,它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彻底推崇西方文化,而忽视甚至否定中华文化。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直到近年来,我们才开始重新提及文化自信,这意味着即使在国力上有所提升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文化。

回到成龙的电影问题上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然会打上制作人的文化烙印,成龙的电影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文化元素,既是他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承载了那个时代华人的文化心态。

过去,以成龙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可能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吸引或征服,他们的电影中自然会带有这种烙印,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们文化心态的转变,现在的观众更倾向于看到带有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电影,成龙电影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变化。

这并不意味着对成龙或其他海外华人有什么成见,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身在海外,但仍然心系祖国,他们的电影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已经不再那么符合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需求。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风格和内容的变迁与制作人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成龙电影的变迁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影人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0
回帖

成龙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多部欧洲范电影,且以欧洲人为主演,现在却很少了?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