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S大同S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
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460-494)。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新中国成立后,设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今云冈石窟研究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有2个门,云冈石窟位于山西S大同S西15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最高处称作云冈,故名。
它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分石窟完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之前,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达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故雕造像多达51000多尊,北魏时期为什么开凿了如此之多的石窟呢?北魏政权是我国古代北方的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建立的,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时,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朝相对抗,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北魏政权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时,就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把佛教作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云冈石窟之称的由来:云冈石窟位于大同S西15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北魏文成王命著名和尚昙曜在这里开凿五座石窟始,名称叫“石窟寺”,因为“石窟寺”坐落在武周山,而武周山最高处又名“云冈”,后人便不常称“石窟寺”,而多称“云冈石窟”。
根据目前的考证,明朝嘉靖年(1522年)以后,才有了“云冈石窟寺”和“云冈”的称呼。
因为在明朝中期以后,北部鞑靼人、瓦剌人和明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北部边界,明朝只好花巨资沿长城一线,维修加固长城,或者新筑长城,以防范蒙古部落入侵,大同位于北部边界,是位于西部的主要门户和重镇。
大同一线就修了好多的边墙边堡,武周山的山上山下,就修有堡城。
今天的石窟内存有明嘉靖四十年(1564年)七月立的《重修云冈堡记》,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叫“云冈堡”的文物碑刻资料。
碑刻上描绘武周山“上出浮云”下临绝壑”,“冈”为“山”或者“脊”,也就说远看武周山,“山”像“云”,“云”又像“山”,山云一体,故名“云冈”、“云冈石窟”,情敌啊道光戊子科优贡、左云人倪钺有诗云“云山纠结古云冈,石路盘旋到上方。”就是说武周山与云齐。
但是云冈石窟,还有其他的名称吗?
在历史云冈石窟先后就有很多种的叫法,最早的时候叫“武周山石窟寺”或者“武周山石窟寺佛寺”,又叫“灵岩寺石窟”,亦叫“北台寺石窟”,还有叫“恒安石窟”,也有叫“代京石窟”。
辽金时期,又被称为“西京武周山大石窟寺”,明朝的嘉靖年以才开始正式称为“云冈石窟寺“或者”云冈石窟”或者简称“云冈”,而云冈村和附近的矿山老乡们常常叫“云冈大庙”。
云冈石窟是怎样不被风化的?
云冈石窟之所以不易被风化,主要是因为其石雕艺术工艺的高超和周围环境的保护。
在刻制石窟时,雕刻师采用了非常细致的刻制和雕琢工艺,使得石窟内的石雕作品更加坚固和耐久。
云冈石窟所在的山谷地势高低落差大,气候变化明显,形成了季节性的寒暑,这种气候环境对遗址有特殊的保护作用,保证了石窟中古代壁画和雕塑的保存,历经千年,社会各界的多次修复和保护也是云冈石窟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冈石窟为了防止风化,采取了多种措施:
通过在石窟前建设窟檐,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对石窟外壁石雕的直接冲刷,以及阳光直射和温度骤变对石窟造成的破坏,特别是云冈石窟现存的古代三座窟檐(第5、6、7窟前),均为依崖接建于各洞窟前的楼阁式传统土木结构建筑物,相较于其它石窟,这三个石窟明显保存得更为完好,特别是位于石窟区东边的第5窟和第6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的三层木阁楼窟檐,这种结构可以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维持石窟的恒温,从源头上避免石雕风化的发生。
通过在云冈石窟雕像上涂刷化学保护剂,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侵蚀,进而对风化侵蚀起到修复效果。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的高效保护技术,将石窟的保护与修复及养护合为一体,有效防止了石窟的风化,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度,以及针对云冈石窟风化侵蚀修复措施的优化设计,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云冈石窟的选址原因?
- 与武周山的岩石性质也不无关联,武周山的石质是侏罗纪时代的砂岩,主要成分是长石与石英,开凿雕刻相对容易。
- 武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具有军事意义的云冈堡现在依然矗立在云冈石窟的窟顶上方,同时武周山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还留有古代车辙印,在这里修建石窟寺,便于信徒去朝拜礼佛。
- 北魏的皇帝们重视西方,明元帝时将武周山视为神山。
- 明朝的献文帝时建佛寺也选在西面“建鹿野佛图於苑之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