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城北垣西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9年),历经六百余年,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衰与变迁,这座箭楼不仅是北京城九门城楼之一,更是京师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守护京师的重任。
历史渊源:从战火到巍峨
德胜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军在洪武元年攻陷大都,元朝灭亡之时,定都北京后,明朝政府在北城墙南面五里处新建了一道土城墙,以作为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98年),为了加强防御,南面新城垣被加固,并在东西两侧各开一城门,西侧仍名为德胜门,与老城门遥相对望。
正统元年(1436年)至四年(1439年)加固北京城四面围墙,改土筑为砖石结构,并重建九门,加造瓮城和箭楼,德胜门始有后世的规模,明清两朝凡有战事,北京城用兵必走德胜门,从明正统十四年的瓦剌围城到清光绪二十六年的庚子国变,北垣二门多次成为保卫京师的最后防线,在八国联军围攻北京的战事中,德胜门虽遭重创,依然屹立不倒,足见其建筑之坚固。
建筑奇迹:精妙的木构与防御智慧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楼连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4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9.6米;楼连台通高31.9米,瓮城为北端呈圆弧状之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为118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瓮城,使箭楼与城楼脱离,另在箭楼内侧左、右用砖砌“之”字形蹬道登箭楼,德胜门城楼于民国十年(1921年)因梁架朽坏被拆除,仅存城台及城券门,1955年将城台及券门拆除,城楼于1969年修地铁时拆除,“文革”以后,北京的城墙基本已被拆光,只零星点点地留下了几处,大部分都在南面,如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东南城角楼等,北面只剩下了德胜门箭楼,而它也是在50年代被判了“斩监候”,只是一直没有执行。
守护与变迁:命运多舛的箭楼
1979年2月,为了解决德胜门一带的南北交通问题,北京S政部门准备将德胜门箭楼拆除,工程队伍已经组织好,几天之内就将进场,当时全国政协正在开会,消息传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城S建设工作组副组长的郑孝燮先生立刻给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写信,力陈五点理由,说明了保留德胜门箭楼这样的古建筑对衬托北京风景名胜的主体风格的积极意义,并特别以法国巴黎并没有因交通的原因而拆除凯旋门为例,强调保护风景文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陈云同志将这封信转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同志,谷牧亲自到德胜门箭楼上去考察,看到箭楼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遭到损坏,便给国家文物局拨了30万元的资金,来进行维修,德胜门箭楼因此得以保存。
箭楼于明清各朝均有修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大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毁坏严重,曾落架重修,乾隆时亦曾重修,1951年也曾作修缮,198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再次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今天的德胜门,只剩下箭楼孤独耸立。
文物保护:一座千年守护者的命运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楼连台通高31.9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箭楼坐南朝北,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其俯视平面为凸形,前楼后厦合为一体,3座过梁式门朝南开,北侧楼体面阔7间、东西宽34米、南北宽12米,南侧庑座面阔5间、东西宽25米,南北宽7.6米,通进深为19.6米,楼体高19.3米,楼上下共有4层,并有箭窗82个,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作为守城时对外的射击孔。
杜仙洲所撰《德胜门箭楼》一文,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箭楼身高19.30米,矗立在雄厚的墩台上,平面呈凸字形,前为正楼,宽七间(29.77米),深二间(7.50米),九檩歇山转角、重檐起脊,后接庑座五间,四檩单坡顶,屋面盖青色布瓦,镶绿色琉璃剪边,外檐用五踩单翘单昂斗供,大木、装修、楼板等都用松木制做,角梁、斗棋用柏木制做,下架柱木、版门等髹饰红土油,上檐枋额、角梁、斗棋等绘青绿雅伍墨彩画,所有大木梁柱都采用缠箍包镶做法,是典型的清官式建筑,楼身上下分隔成四层,横架,每层施用承重梁六缝,四周檐柱之间,每层用粗巨的枋额串连起来,构成三道围箍,全部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整体性,整个木骨架外面用2米多厚的砖墙围护起来,封护得十分严密,每层都辟有箭窗,以供防卫射击之用,由地平至楼身正脊高达32米,实际上是一座内木外砖的高层建筑,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箭楼以位置高耸,摇晃得很厉害,致使屋面瓦件滑坡,吻兽坠落,博脊震倒,椽飞拔尾折损,第四层砖墙大部倒塌,东山面砖墙鼓闪裂缝,山柱倾斜变形,但人木骨架基本上完整无损,这种墙倒屋不塌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木构建筑优越的抗震性能。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流转,守护千年
今天的德胜门箭楼虽已不再完好,但它的保存无疑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时期的保护,德胜门箭楼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与文物保护的变迁,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