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生电动到后天夭折,停产的宝马i8和i3为何败给了“油改电”?
从初生电动到最终黯然停产,宝马的i8与i3为何在电气化浪潮中败下阵来?
宝马,作为最早开始探索电气化转型的传统车企之一,于2013年推出了引领风潮的i8与i3,这两款车型在当时可谓是超越时代的存在。
最新消息显示,i8将在2020年4月中旬结束其生命周期,而i3的后续车型也已多次被提及退出市场,这无疑标志着宝马电动化进程的新的开始。
宝马的i8作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而i3则尝试了增程式与纯电概念,这两款车的销量并不理想,与特斯拉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这似乎表明,宝马在电气化的道路上虽然起步早,但最终却未能抢占先机。
从i8和i3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关键问题:
插电式混动超跑市场并不被广泛接受。
特别是宝马i8所搭载的1.5T三缸机,尽管经过宝马的精心调校,其表态功率达到了170kw,但在超跑领域中,用户仍难以接受其电动驱动,对于追求性能的超跑爱好者来说,纯电驱动才是未来的趋势。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的大批量生产难题。
宝马i8和i3采用了专为电动车平台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这种材料轻便且强度高,看似非常适合电动车的轻量化需求,其高昂的成本使得电动车难以承受,对于售后维修来说,碳纤维车身的维修方式极为复杂,如不能进行钣金或焊接作业,只能通过胶粘进行修复,这无疑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实践证明,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尚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的市场条件。
独立电动车平台的高昂开发成本。
宝马选择独立设计电动车平台,导致开发成本高昂,内燃机、插电混动和纯电共平台的未来规划可能更适合宝马,宝马的新战略也是基于这一判断做出的,不过这一观点仍值得深入探讨,因为与宝马不同,大众集团坚持认为MEB平台专门为电动而生,究竟谁对谁错,还有待未来几年的市场表现来验证。
宝马在电动化道路上的探索虽然遭遇了挫折,但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整个汽车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创新和突破,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电动产品,对于关注汽车和发动机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谢谢大家的支持!